中醫辨證治療疾病的優勢在于對癥治療。今天小編匯總了一些關于
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
,感興趣的患者可以了解一下。一、中醫對蕁麻疹的分型和治法頗不一致,但大約可歸納下列幾型:1、風熱型
相當于急性蕁麻疹。皮疹色澤紅赤,受風加劇。治宜疏風清熱。方用疏風清熱飲、消風散加減
2、風寒型
相當于寒冷性蕁麻疹。治宜疏風散寒。方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加減
3、脾胃濕熱型
相當于胃腸型蕁麻疹。方用除濕胃苓湯合茵陳湯加減
4、陰虛火旺型
多見于慢性蕁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間發作,皮疹時隱時現,來去無常,經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口干頰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光,脈數無力。治宜養血、滋陰、降火。藥用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
5、沖任不調型
多見于女性,因月經紊亂而引起蕁麻疹。發疹有周期性,與月經有關,常有月經不調,經期超前或推后。經來腹痛,經色紫紅或有瘀塊。經來疹多,癥狀加重;經清疹退,癥狀消失。苔薄,舌有紫氣,脈弦數。治宜調理沖任。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6、熱毒燔營型
多為感染或藥物引起的急性蕁麻疹或血清病型蕁麻疹。發病突然,皮疹廣泛,全身大塊狀,色絳紅,灼熱感,奇癢。伴有發熱、惡心、心煩不安,口渴喜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銀花、玄參、人中黃、蘆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二、從“濕”、“虛”辨證慢性蕁麻疹之所以反復發作,風邪之所以纏綿難去,關鍵在于有“濕”、“虛”的存在。濕性粘滯,風與濕合,則風邪難去;虛則正不勝邪,風邪稽留。不少情況下,“濕”與“虛”往往同時致病,導致臨床表現十分復雜,辨證也極見功力。以下為幾個常見的證型:
1、風濕熱蘊膚證
好發于青壯年,風團大小不等,劇癢難耐,西藥服則風團不出,停則很快復出,遷延日久。辨證要點是風團色紅而癢,舌苔黃膩,或舌質紅,苔膩,脈滑。治法為疏風除濕,清熱止癢。藥用浮萍、防風、蟬蛻、黃芩、茵陳、梔子、川樸、益母草、白蘚皮、地膚子、通草等。兼衛氣虛者,可加生黃芪。
2、血虛風戀證
好發于中年以上婦女。臨床表現為風團,瘙癢,面色黃白不華,月經量少,心悸乏力,頭暈健忘,少寐多夢。辨證要點是面色白或黃白不華,少寐多夢,月經量少,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養血祛風。方選當歸飲子加減。
3、肺衛不固,風邪留戀證
風團時隱時現,瘙癢,形體瘦弱或虛胖,易感冒。辨證要點是易感冒,感冒則不發熱,或低熱,常流清涕,平素乏力,動則心悸氣短,面色不華,舌淡紅,苔薄白,脈虛或弱。治宜益氣固表,疏風止癢。玉屏風散加浮萍、當歸、白蘚皮、地膚子、生姜、大棗、炙甘草等。
4、衛陽虛弱,風邪留戀證
風團常于夜晚出現,瘙癢,辨證要點是畏寒肢冷,易感冒,形體弱,面色不華,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弱,或同時患有過敏性鼻炎等。治法為溫陽固表,疏風活血。藥用制附子、桂枝、生黃芪、防風、白蘚皮、地膚子、生姜、大棗、炙甘草等。
5、衛陽不足兼氣血兩虛證
病程已久,風團多于晚間出現,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或冬天易生凍瘡,面色晦而無華。辨證要點是畏寒、手足不溫,易感冒,面色不華,少寐多夢,月經量少,舌質淡,苔薄白或薄膩,脈細弱或弱。治宜溫陽益氣,養血祛風。方用當歸飲子加制附子、桂枝、生黃芪、防風等。
6、肺衛不固兼風濕熱蘊膚證
風團反復發作,辨證要點是在風濕熱蘊膚證的基礎上還具有形體瘦弱或虛胖,乏力、易感冒、脈弱或虛等。治宜益氣固表,清熱除濕,祛風止癢。方用玉屏風散加浮萍、川樸、益母草、黃芩、梔子、白蘚皮、地膚子、通草等。
7、衛陽虛弱兼濕熱內蘊
風團反復日久,辨證要點是既有陽氣虛虧證,又有濕熱證,常見感冒多,形體虛弱,舌質稍紅或淡,苔黃膩,脈弱或滑。治應溫陽固表與除濕清熱并投。藥用制附子、桂枝、防風、黃芪、黃芩、梔子、川樸、益母草、白蘚皮、地膚子等。
以上就是關于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
,有慢性蕁麻疹的朋友不妨試一試,如有疑慮,可咨詢相關專業醫師,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