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為中醫傳統療法,通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和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其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效應刺激特定穴位,從而發揮調理效果。
1、溫經散寒
艾灸的溫熱作用可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寒凝血瘀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對于因受涼導致的四肢冰涼、關節疼痛等癥狀,艾灸關元、足三里等穴位能有效改善微循環。
2、活血化瘀
艾灸產生的熱力可加速局部血液流速,促進瘀血消散。臨床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后的青紫腫脹,或女性氣滯血瘀型痛經,常選取血海、三陰交等穴位施灸。
3、促進氣血運行
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艾灸能激發經氣運行,調和氣血陰陽。對于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頭暈乏力、面色萎黃等癥狀,艾灸中脘、氣海等穴位可增強氣血生化功能。
4、調節臟腑功能
艾灸對脾胃、肝腎等臟腑有雙向調節作用。如脾胃虛弱導致的血虛證,艾灸脾俞、胃俞可增強運化功能,改善貧血相關的循環問題。
5、增強免疫力
艾灸可通過調節免疫細胞活性,提升機體正氣。定期艾灸大椎、肺俞等穴位,能改善易感冒人群的末梢循環和抗病能力。
進行艾灸時需注意選擇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醫師辨證選穴。施灸過程中要控制艾條距離,防止燙傷皮膚。建議每周進行2-3次,每次15-30分鐘為宜,可與推拿、中藥等療法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陰虛火旺或實熱證患者應慎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