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呈常染色顯性遺傳。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19q13,很可能位于19q13.1~13.3,標記定位在此區的DL9S425(58.7cM,19q13.1)和DL9S900 (67.1cM,19q13.2)間,致病基因約位于32cM區;并與DL9S 868(55.9cM,19q13.1)和DL9S57l(87.7cM,19q13.4)相鄰。
Makita等報道,PDD的表現型即使在同一家族中也存在明顯的異質性,一家三代的12例患者中,7例的臨床表現典型,另5例僅有骨骼的節段性病變或無癥狀性骨干硬化,這些病人的表現酷似Ribbing病(多發性骨干硬化癥),并認為PDD與Ribbing病是同一骨病的變異表現型。
二、發病機制
進行性骨干發育不良變進展緩慢,主要累及四肢長骨,病損自骨干開始,順長骨之長軸向兩端發展,骨干膨大,呈梭形,骨皮質增厚,表面不平。骨內外膜下有新骨形成,與骨皮質融合后,皮質骨可呈層狀結構。骨的外層膠原纖維排列紊亂,呈不成熟的交織骨。中層有骨小梁,膠原纖維如網狀形成板層骨。內層為增厚的致密板層骨。骨小梁粗,排列紊亂,小梁間隙為纖維化的脂肪組織。成骨細胞可增多,活性增強,新骨生成,骨吸收與骨重建緩慢,髓腔變小伴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