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MTB的檢出:是確認結核病的主要依據。直接厚涂片抗酸染色顯微鏡檢查快速、簡便、假陽性少。鏡檢結果報告標準為:每300視野未檢出者為(-),每300視野內檢出1~2個者報菌數;每100視野檢出3~9個者為(+);每10視野檢出3~9個者為(++);每視野檢出1~9個者為(+++);每視野檢出≥10個者為(++++)。
2.結核菌素試驗(簡稱結素試驗):舊結素(OT)是一種粗制的提取物,由MTB已死亡的液體培養基中提煉的MTB代謝產物,主要成分為結核蛋白。OT中尚含有其他抗原,注射后還可引起非特異性反應。PPD為結素純蛋白衍生物,優于OT。經硫酸銨沉淀制成PPD-S,精純、高效,非特異性變態反應極少見,已被WHO定為哺乳類國際標準結素。WHO委托丹麥生產的定名為PPD-RT23,被國際上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我國生產的PPD-C與BCG-PPD,兩種PPD的蛋白含量均與PPD-S相近,高于PPD-RT23,目前已在國內應用。前者供卡介苗接種篩選對象、質量監測及臨床輔助診斷用;后者供流行病學調查用。
結核菌素試驗主要用于結核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卡介苗接種后可呈弱陽性反應。中度陽性表示曾感染結核。我國城市居民感染率高達80%,成人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無診斷意義。在3歲以下嬰幼兒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反應按活動性結核病論,成人強陽性反應提示活動性結核病可能,應進一步檢查。如用1U高稀釋度液作皮試呈強陽性反應,可提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灶,目前所用結素并非高度特異,與其他分枝桿菌,如奴卡菌和棒狀桿菌等有共同的細胞壁抗原,亦可引起OT試驗呈弱陽性反應。在急性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HIV感染、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藥者、結節病、腫瘤、腎衰竭、營養不良、老年人DTH反應衰退者均可呈現陽性反應。尚有少數極重度結核病者結素反應陰性,其機制尚不清楚。當排除上述疾病的影響因素后,特別是較高濃度的結核菌素試驗(10~100U)陰性反應才能排除結核病。
3.新診斷技術
1)新一代的BACTEC MGIT960是集分枝桿菌快速生長培養、檢測及藥敏技術為一體的全自動分枝桿菌培養儀。MGIT依賴一種氧敏感熒光化合物檢測分枝桿菌的生長,用Middlebrook 7H9培養基加有硅鑲嵌熒光化合物,溶解于培養基內的氧猝滅化合物的熒光。細菌接種后消耗氧,產生熒光,用長波紫外燈或紫外透射儀365nm處觀察。該技術明顯縮短試驗的時間,據報道能累計縮短65天,有利于結核的診斷和治療。
2)結核病細菌學基因診斷體系:測定MTB核酸同源性序列的標記核酸片斷或序列核酸探針(DNA probe),能使MTB DNA體外擴增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以及利用直接觀察細菌染色體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特征性帶譜鑒定分離株的核酸指印技術得以應用。目前對核酸指印技術與核酸探針技術的實驗室研究尚需進一步加強。
3)血清學診斷:已在臨床中應用的診斷技術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點免疫結合試驗(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蛋白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固相抗體競爭試驗(solid-phase antibody competition test,SACT)等,但仍有許多問題要研究。
4.X線檢查 包括透視、X線片、CT等。有助于早期診斷,并對病變部位、范圍、性質、演變情況及治療效果做出判斷。
5.內鏡檢查 包括纖維支氣管鏡、胸腔鏡、纖維結腸鏡、乙狀結腸鏡、腹腔鏡、膀胱鏡等。對某些結核病可提供病原學和病理學診斷。
6.活體組織檢查 對不排菌的肺結核以及與外界不溝通的臟器的結核病,可通過組織活體檢查進行病原學和病理學診斷,如肺臟、胸膜、腹膜、肝臟、淋巴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