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尿、大便常規檢查及血糖、電解質(鈣、磷)測定。
2.腦脊液檢查 顱內壓增高提示占位性病變或CSF循環通路障礙,如較大的腫瘤或深靜脈血栓形成。細胞數增高提示腦膜或腦實質炎癥,如腦膿腫、腦囊蟲、腦膜炎或腦炎繼發癲癇;CSF蛋白含量增高提示血-腦脊液屏障破壞,見于顱內腫瘤、腦囊蟲及各種炎癥性疾病導致癲癇。
1.電生理檢查 常規EEG僅可記錄到10%的部分性發作波形,40%~50%的局灶性放電波形。采用EEG監測技術,包括便攜式盒式磁帶記錄(AEEG)、視頻腦電圖及多導無線電遙測等,可長時間動態觀察自然狀態下清醒和睡眠EEG,檢出率提高到70%~80%,40%的患者可記錄到發作波形,有助于癲癇診斷、分型及病灶定位等。
2.神經影像學檢查 頭顱正側位X線平片可發現顱內異常鈣化、蝶鞍及斜坡占位性病變,鼻竇炎性或占位性病變等。CT檢查在兒童及青少年癲癇患者常見先天性腦穿通畸形、腦積水、透明隔囊腫及圍生期顱腦損傷等陳舊病灶,在成年患者常見腦缺血病灶、外傷后瘢痕、顱內占位病變、腦囊蟲或鈣化等,老年患者常見陳舊性出血或梗死、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局限性腦萎縮等。增強可顯示腦動脈瘤、AVM、血管豐富的原發腦腫瘤或轉移瘤等。MRI檢查對癲癇患者腦病變檢出率達80%以上,與EEG記錄的癇性灶一致性為70%。1.0T以上的MRI分辨力可達3mm,可發現CT不能識別的微腫瘤,如低度惡性星形細胞瘤、神經節膠質瘤和錯構瘤等;顯示腦組織容積變化,如海馬、顳葉及半球萎縮,胼胝體缺如或增厚,灰質異位和顳中回硬化等,是某些難治性癲癇的病因。
3.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 (SPECT)可檢出致癇灶間歇期血流量減少,發作期血流量增加。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可發現復雜部分性發作致癇灶間歇期葡萄糖代謝減低,發作期代謝增加。
典型的失神發作可分為
七個類型:
①失神伴意識障礙 表現為僅有意識障礙,發作時正在進行的動作突然終止,主要以突然發生和突然停止的發呆、雙眼凝視為特點,還可有動作停止、持物失落,既無先兆又無回憶,來得快去得也快,患者不能了解發作的經過,但發作前所做的動作仍可繼續,如不注意難以發覺這種發作。
②失神伴輕度陣攣的成分 發作開始完全同僅有意識障礙者,但尚有眼瞼、口角或其他肌群的顫抖,由不易覺察一直到全身性肌陣攣。眼瞼的陣攣性發作可導致節律性睡眠。陣攣往往為雙側性,但一般不影響其姿勢,如手中持物則可能掉落。
③失神伴無張力成分 表現為除失神外的因低張力所產生的頭或軀干向前傾,伴有頭部、上肢的下墜;手中所拿物件掉落;偶爾出現因全身肌張力喪失而致患者跌倒;若維持姿勢的肌張力減退不對稱,那么頭可垂向一側,軀干傾斜;如果患者站著雙膝可彎曲。
④失神伴張力增高成分 在失神發作時,突然肌張力增高可使患者軀體屈曲或伸展,可對稱或不對稱,站立著的患者可被迫后退,如果張力增高不對稱,則可將病人的頭或軀干拉向一側。由于張力增高常相對較輕,因而不會與全面性強直性發作相混淆。
⑤失神伴自動癥 表現為在失神的同時還可伴有似有目的性的自動癥,如舔舌、吞咽動作、伸舌、上眼瞼上抬、手的搔癢動作或無目的地行走,有時自動癥很簡短,如不仔細觀察可能不被發現。與復雜部分性發作的自動癥的區別在于:a.是否有先兆;b.是否突然停止;c.腦電圖上是否為3次/秒的棘—慢波。。 ⑥失神伴自主神經現象 表現為失神發作時伴有瞳孔散大、皮膚蒼白或潮紅、豎毛、流涎、心動過速或尿失禁等。最常見的自主神經現象為口周蒼白和瞳孔擴大。
⑦混合性失神發作 上述類型中兩者或兩者以上的混合發作。
(2)不典型失神發作
意識障礙的發生和休止比典型者緩慢,肌張力改變則較明顯,其發作之末常有行為改變,平均持續5—10秒,腦電圖顯示:a.低幅高頻約每秒20次的募集性癲癇性節律;b.高幅、頻率較慢、每秒10次左右的募集性癲癇性節律;c.雙側性、基本同步和對稱的、多少帶些節律性的約每秒2次的低頻棘—慢波,它們不易由深呼吸或節律性閃光刺激而誘發。
1.預防癲癇病的發生 遺傳因素使某些兒童具有驚厥易感性,在各種環境因素的促發下產生癲癇發作。對此,要特別強調遺傳咨詢的重要性,應詳細地進行家系調查,了解患者雙親、同胞和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發作及其發作特點,對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終止妊娠或早期進行治療。
對于繼發性癲癇應預防其明確的特殊病因,產前注意母體健康,減少感染、營養缺乏及各系統疾病,使胎兒少受不良影響。防止分娩意外,新生兒產傷是癲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產傷對預防癲癇有重要意義。如果能夠定期給孕婦作檢查,實行新法接生,及時處理難產,就可以避免或減少新生兒產傷。對于嬰幼兒期的高熱驚厥要給予足夠重視,盡量避免驚厥發作,發作時應立即用藥控制。對小兒中樞神經系統各種疾病要積極預防,及時治療,減少后遺癥。
2.控制發作 主要是避免癲癇的誘發因素和進行綜合性治療,以控制癲癇的發作。統計資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癲癇發作后,復發率為27%~82%,在單次發作后似乎大部分患者會復發,因此,防止癲癇癥狀的重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癲癇患者要及時診斷,及早治療。治療越早,腦損傷越小,復發越少,預后越好。要正確合理用藥,及時調整劑量,注意個體治療,療程要長,停藥過程要慢,且應堅持規律服藥,必要時對所用藥物進行療效評估和血藥濃度監測。切忌亂投藥物,不規范用藥。去除或減輕引起癲癇的原發病,如顱內占位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等,對反復發作的病例也有重要意義。
3.減少癲癇的后遺癥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可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因而可對患者身體、精神、婚姻以及社會經濟地位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和公眾的歧視態度,患者在家庭關系、學校教育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幸和挫折,文體活動方面的限制等,不但可使患者產生恥辱和悲觀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發育,而且會困擾患者的家庭、教師、醫生和護士,甚至社會本身。所以有不少學者特別強調,癲癇社會后遺癥的預防和對該病本身的預防同等重要,癲癇的后遺癥既是患者機體的,又是整個社會的,這就要求社會各界對癲癇患者給予理解和支持,盡量減少癲癇的社會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