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點滴狀硬斑病多發生于上胸、頸、肩、臀或股部。損害為黃豆至五分硬幣大小,白色或象牙色的集簇性或線狀排列的斑點,圓形,有時稍有凹陷。病變活動時,周圍有紫紅色暈。早期質地硬,后期質地可變軟或有“羊皮紙”感覺。病變發展很慢,向四周擴展而相互融合或持續不變。某些皮損可消退,局部殘留輕度萎縮的色素沉著。
2、斑塊狀硬斑病較常見。最常發生于腹、背、頸、四肢、面。初呈圓或不規則淡紅色或紫紅色水腫性斑片,經數周或數月后擴大,直徑可達1~10cm或更大,呈淡黃或象牙色。表面干燥平滑,具蠟樣光澤,周圍有輕度紫紅色暈,觸之有皮革樣硬度,有時伴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無汗,亦無毛發。經過緩慢,數年后硬度減輕,漸漸萎縮,中央色素脫失。可侵及真皮及淺表皮下,但仍可移動。皮損的數目和部位不一,多數患者只有一個或幾個損害,有時呈對稱性。皮損在頭皮時可引起硬化萎縮性斑狀脫發。
3、線狀或帶狀硬斑病皮膚硬化常沿肋間神經或一側肢體呈帶狀分布,亦可發生于前額近正中部向頭皮延伸呈刀砍形,局部皮損顯著凹陷,常開始即成萎縮性,皮膚菲薄不發硬,程度不等地貼著于骨面上。額部帶狀硬斑病大多單獨出現,某些病例可合并顏面偏側萎縮。帶狀損害常累及淺部及深部皮下層如皮下脂肪、肌肉和筋膜,最終硬化固定于下方的組織,常引起嚴重的畸形。在肘、腕、指等關節面越過時,可使關節活動受限,并發生肢體張弓狀攣縮和爪狀手。
4、泛發性硬斑病點滴狀、斑塊狀和線狀等類型損害可部分或全部合并存在,損害很多,分布于全身各個部位,但很少累及面部,損害常有融合傾向,常可合并關節痛、腹痛、神經痛、偏頭痛和精神障礙,偶可轉為系統性硬皮病。
5、深部硬斑病Su及Person(1981)報告的病例,即深部脂膜及筋膜硬化的硬斑病,有時亦侵及真皮及真皮深層及淺部肌肉。
6、致殘性全硬化性硬斑病是一種最近報告的另一種類型硬斑病,發生于兒童,發病年齡自1~14歲,多見于女孩。真皮、皮下組織、筋膜、肌肉及骨骼發生炎癥和硬化,好發于四肢,特別是伸側,手、足、肘和膝呈屈曲攣縮,很少侵犯內臟,無雷諾現象,患者可有硬化性苔蘚樣皮損,身體其它部位可有典型硬斑病表現。
硬斑的鑒別診斷:
<1>斑狀硬斑病:皮損多發生在腹部、背部與四肢,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色水腫樣硬斑。數年后皮損消失,遺留色素沉著。
<2>滴狀硬斑病:皮損由無數粟粒狀圓形斑點組成,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以頸、前胸和背部為多見。病變進展緩慢,硬斑可完全消退。
<3>泛發性硬斑病:皮膚損害比較廣泛,呈滴狀或線狀,常伴有關節痛、腹痛、偏頭痛及內臟損害,部分患者可發展成為系統性硬皮病。
硬皮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應用的藥物及方法雖多,療效的評價比較困難,效果也不一。局限性硬皮病小片損害可選用普魯卡因加皮質類固醇懸液如潑尼松龍2.5mg/mL或去炎松5~10mg/mL,局部皮內注射或皮損內注射。亦可外用氟化皮質類固醇制劑。肢體受累病例應使用物理療法,如音頻、蠟療、推拿、按摩等。堅持體療、配合蠟療能很快改善帶狀硬皮病的肢體關節攣縮及活動受限,恢復肢體功能。口服維生素E,每日200~300mg,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