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遺傳因素(20%):
20歲以前起病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20歲以后起病者則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國內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研究,將Friedreich共濟失調缺陷基因定位于9q13~q21,將OPCA遺傳基因定位于6p24~p23之間。
2.其他因素(10%):
還有研究表明脊髓小腦變性癥的發病與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復功能異常等諸多因素有關,但其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待進一步臨床取證。
3.病毒感染(10%):
病毒感染導致炎性反應誘發脊髓小腦變性癥。
二、發病機制:
其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神經細胞的萎縮,變性,髓鞘的脫失,膠質細胞輕度增生,從而出現小腦半球及蚓部,小腦中下腳廣泛變性,浦肯野細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經細胞萎縮或消失,繼發膠質細胞增生,后根與脊神經節變性,髓鞘脫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為明顯,亦可見到大腦皮質,基底核,丘腦,橋腦基底核等腦干部分核團的變性。
隨著醫學進步,近年來對于此癥患者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有幾型的SCA在基因中一段三核甘酸重覆(trinucleotide repeats)的數目有異常的增加,如SCA3基因中這一段CAG重覆的數目為12-40,而患者其數目會增加到56-86, CAG所對應的氨基酸是麩胺酸,所以其制造出來的蛋白質便帶著一條較長的麩胺酸尾巴,這條長尾巴會造成蛋白質異常的功能及代謝,進而造成細胞的死亡,對於其致病的機制,科學家們正積極投入研究,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