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別:
Friedreich共濟失調是脊髓共濟失調的原型。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相關的基因定位于第9號染色體。在5~15歲之間出現步態不穩,繼而出現上肢共濟失調與吶吃。智力往往也有減退。震顫如有出現是屬于次要癥狀。腱反射消失,并有大纖維傳導的感覺(振動覺與位置覺)喪失。常見弓形足,脊柱側凸和進行性心肌病變。血β-脂蛋白缺乏癥(Bassen-Kornzweig綜合征,維生素E缺乏癥)和Refsum病都具有Friedreich共濟失調的某些臨床表現,但后者的代謝障礙基礎目前不明。
小腦共濟失調一般起病于30~50歲之間,散發的病例與顯性遺傳的病例均有報道。病理變化局限于小腦以及偶爾下橄欖體。臨床上只有小腦功能障礙的體征。
在多系統萎縮(橄欖體橋腦小腦萎縮)中,共濟失調在青年和中年發病。附加的癥狀包括不同組合的強直,錐體外系癥狀,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癥狀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在某些家族中可發生視神經萎縮,色素沉著性視網膜炎,眼肌癱瘓和癡呆。這些綜合征包括Menzel顯性遺傳疾病(伴顱神經障礙和強直);Dejerine-Thomas散發性或隱性遺傳綜合征(有顯著的帕金森綜合征癥狀);亞速爾型運動系統變性(Machado-Joseph病);以及小腦性共濟失調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Shy-Drager綜合征)。
某些發病機制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例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也能產生共濟失調。在線粒體多系統疾病中,除共濟失調外,還有不同組合的眼肌癱瘓,心臟傳導阻滯以及肌病。若干呼吸鏈酶的活性有降低,有線粒體DNA的缺失,肌肉活檢顯示特征性的破碎紅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