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生理因素(30%):
骶髂關節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錯的耳形關節面組成,前后有長短不等的韌帶予以穩定,軀干的重力經骶髂關節傳達至兩下腰,當孕婦受內分泌改變的影響,或因長期臥床,腰麻或全麻后均能引起骶髂關節松弛,影響骶髂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時引起骶髂關節扭傷或錯位。
外力因素(30%):
由于骶髂關節堅強而穩定,不易引起扭傷或錯位,當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韌帶松弛時,扭轉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關節面排列紊亂,間隙加寬,在關節腔負壓的情況下將滑膜吸入關節間隙嵌頓,引起劇烈疼痛,根據扭傷的方向不同可引起骶髂關節前脫位或后脫位。
骶髂關節前脫位是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后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
骶髂關節后脫位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腘繩肌緊張向后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后旋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