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一點的孩子為什么會比那些調皮的孩子容易出現性問題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因為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式的孩子,在大量的異性交往中得到了經驗,學會了鑒別,也學會了掌握分寸等等。一切都是從這兒學會的,因此他們反而不出事。
那些見了女孩就臉紅的人,如果好不容易逮著個機會,那他很可沖上去,出麻煩;那些見到男孩子就躲開的女孩子,遇到異性的追求,
很多時候卻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處理。或者,他/她一直到婚后也不懂異性;就算懂了性行為,也依然不懂另外一個性別世界,不知道如何更好的經驗自己婚姻愛情。
濤是一個高大帥氣的男孩,從小到大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一直以來他都讓父母以有這樣優秀的兒子而自豪不已。他博士畢業后在一家科研單位工作。但眼看孩子都32了,卻一直沒有談女朋友,父母很是著急,托親戚朋友給他介紹女友,很多女孩子一聽他的條件,剛開始都很滿意,但都是兩個人交往沒幾次,對方就以各種理由提出分手,這讓濤備受打擊。最后無論誰再給介紹女孩,濤都拒絕和女孩見面。時間久了,親戚朋友也開始對濤議論紛紛,說他是不是有什么毛病,這讓濤到哪里都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工作效率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心理咨詢中,了解到他認為上學時就應該好好讀書,和女孩子交往就是早戀,是不應該做的事情。整個中學階段他沒有和女同學主動說過話,讀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開始談戀愛,他依然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學習上,心里的目標就是讀研讀博,雖然有時候也很羨慕那些有女友的同學,但都強制壓制下來,自己把這種對異性的渴望轉化成學習的動力,從來沒和女孩子交往過。畢業了,也找到了很好的單位,事業發展不錯,認為自己該談婚論嫁了,卻突然間發現自己根本不會和女孩子交往。平常和同性交往沒什么問題,但一與女孩子交往自己就緊張不安的臉紅起來,有時候連說話都結巴,特別是遇到自己心儀的女孩子這種緊張焦慮感尤其嚴重。濤說別人遇到自己喜歡的女孩都是主動追求,而自己遇到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卻只遠遠得躲開。
有人也許會問,那我們父母該如何做?最重要的是,你這個做父母的認為,5年、10年、20年以后中國會怎么樣?你的孩子會是怎么樣?你有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如果你有,辦法不用我教,你自己都想得出來;如果沒有,再多的言語也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
有一種“白馬王子”似的男孩子,有一種“白雪公主”式的女孩子,也就是說有很多異性經常圍在他們身邊轉的那些孩子,按照我們傳統的觀念,這些人肯定最危險,最容易出事,肯定早就跟別人發生性關系了。可是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他們往往沒有這樣的事。恰恰是那些悶著頭好像很老實的,冷不丁干一件事把你嚇一跳。這就是老百姓講的“咬人的狗不叫”。
彤彤是一個15歲的女孩,長得乖巧可愛,因為抑郁癥被父母帶來做心理咨詢。父母說彤彤很小的時候就很懂事,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學習也很用功,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因為小升初,學習任務很重,她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定考入市重點中學,那時候她一個人經常學習到零晨才睡覺,看著讓人心疼。升學考試,彤彤順利考入市一所重點中學,但初二下學期,彤彤卻變了,以前很懂事的她,在家里動不動就發火,弄得父母莫名奇妙,問她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是不是發生什么事情了,對于父母的關心,她要么大聲嚷嚷你們煩不煩啊!還讓不讓人活了!弄得父母不敢再問;要么無論父母如何發問,都以沉默待之。父母以為也許過段時間就好了,沒想到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初三了,彤彤提出休學,說自己不想上學了。這時候父母開始重視起來,帶孩子去醫院,被診斷為抑郁癥,給開藥后讓回家休養,孩子吃藥兩個多月,不見效果,父母著急了,帶來做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中了解到,彤彤初二時,被一個男孩子喜歡,在對方的不斷追求下,彤彤開始和他交往。彤彤從來沒有和異性交往過,這種被“呵護”的感覺讓她感覺很好。一次在沖動中兩人發生了關系,事后彤彤很自責,認為這樣不好,但當下一次對方要求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如何拒絕,就又忍不住同意了,在這種不斷的矛盾沖突中,彤彤變得越來越抑郁消沉,也總是為自己會不會懷孕,或者父母親子知道了改如何辦而焦慮緊張。現在雖然自己早已結束了和那個男孩的交往,但自己對這段經歷總是耿耿于懷,更不敢告訴父母,因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直是個好孩子,她不敢想象,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做了這些事情,會發生什么事情,自己一直擔心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