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是正經元氣出入的總開關
12條正經上各有一個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元氣指人的先天之氣,所有的臟腑及經絡都必須要得到元氣的滋養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因此,元氣充沛,臟腑的功能才會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臟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
比如,頸椎病是肺氣虧虛造成的,那么治療時必須先補足肺氣,這時我就用白參片貼肺經兩側原穴太淵的方法來大補肺的元氣。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見表)。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稱在《靈樞》提出了11個,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后由《難經》補齊。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輸穴,就是以輸為原,陽經六腑則不同,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里經之間的病證。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膽經——丘墟穴;肝經——太沖穴;小腸經——腕谷穴;心經——神門穴;胃經——沖陽穴;脾經——太白穴;大腸經——合谷穴;肺經——太淵穴;膀胱經——京骨穴;腎經——太溪穴;三焦經——陽池穴;心包絡同屬丁——大陵穴。